細菌是一類原核細胞型微生物。因菌體小半透明,要想更清楚地觀察其大小和形態,需經染色和顯微鏡放大后才能看到。常用的細菌染色法有單染法和復染法。復染法是用兩種以上的染料染色,可將細菌染成不同顏色,除可觀察細菌的形態外還能鑒別細菌。主要有革蘭染色法、抗酸染色法、特殊染色法。為了克服傳統染色方法存在的不足,將革蘭染色法、抗酸染色法、莢膜染色法、芽胞染色法等進行改良,一起來看看吧。
1.1 革蘭染色法 (1)取含金黃se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的混合菌液涂片、干燥、固定;(2)染色:用結晶紫染液染1min,水沖洗;盧戈碘液染1min,水沖洗;0.4%復紅酒精溶液染30s,水沖洗;(3)吸干后鏡檢。
1.2 抗酸染色法 (1)取結核桿菌陽性的痰標本(已處理)涂片、干燥、固定。(2)染色:將石/炭酸復紅染液沸水浴10min,滴加2~3滴覆蓋菌膜染色 5min,水沖洗,3%鹽酸酒精脫色30s,水沖洗;堿性美蘭復染30s,水沖洗。(3)吸干后鏡檢。
1.3 莢膜染色法 (1)取接種肺炎球菌死亡的小鼠腹腔液涂片、干燥、固定;(2)染色:用石/炭酸復紅染液染1min,水沖洗;95%酒精脫色5s水沖洗;20%鞣酸溶液媒染10min水沖洗;0.8%孔雀綠溶液染色1min,水沖洗;(3)吸干后鏡檢。
1.4 芽胞染色法 (1)取等量破傷風桿菌厭氧培養菌液和5%孔雀綠水溶液,放入小試管中充分混合,沸水浴20min;取上述混合液涂片、干燥、固定;(2)用 1%沙黃液復染10min,水沖洗;(3)干后鏡檢。
2.1 革蘭染色 鏡下,金黃se葡萄球菌染成紫色、球形,為革蘭陽性菌;大腸埃希菌染成紅色、桿狀,為革蘭陰性菌。革蘭染色法是細菌學中最jing典,應用zui廣泛的染色法之一。脫色是影響革蘭染色的關鍵步驟,脫色時間長短直接關系到染色結果的準確性。脫色過度則革蘭陽性菌可能被誤染為革蘭陰性菌,脫色不 夠則革蘭陰性菌可能被誤染為革蘭陽性菌,為此學生難以把握。現將原有四步染色法改為三步法,即把第三步酒精脫色和第四步復紅復染合并一步進行,使用 0.4%復紅酒精溶液作為復染劑,可達到脫色和復染雙重目的。這樣,就可以避免學生在四步法中因脫色時間不易掌握而造成染色的失敗,減少重復性實驗,提高了教學效果。
2.2 抗酸染色 鏡下,結核分枝桿菌染成紅色,為抗酸菌;背景和其他菌被染成藍色,為非抗酸菌。傳統的方法是滴加石/炭酸復紅染液于涂片上,用玻片夾夾住涂片以微火煙葉熱,保持染液冒蒸汽約5min,此法學生容易使染液蒸干或使染液沸騰,從而影響染色效果和污染環境。改良后的方法是將染液直接加熱改為水浴后使用,克服上述的缺點,且染色效果良好。適合實驗教學使用。
2.3 莢膜染色 鏡下,肺炎球菌菌體染成紅色(成雙排列),莢膜染成綠色,存在于菌體的周圍。傳統的莢膜染色是用結晶紫染液染色,菌體染成紫色,莢膜染成淡紫色或無色,菌體和莢膜之間反差小,不易分辨。改良后,增加了脫色、媒染、復染的步驟,使菌體和莢膜之間反差增大,易于觀察,可用于學生實驗和示教片的制作。
2.4 芽胞染色 鏡下,破傷風桿菌的菌體染成紅色,芽胞染成綠色。傳統的方法是滴加石/炭酸復紅染液于涂片上并弱火加熱,使染液冒蒸汽約5min,此法染液用量大,且容易污染衣物和實驗臺。現改為菌液和染液混合水浴加熱初染,然后制備涂片、固定、復染,即節約時間,染液消耗又少,且菌體、芽胞對比鮮明。此法適用于教學標本片的制作。